LOGO
  • 首頁
    • 最新消息
      • 課程總覽
        • 以學年分類
        • 以級別分類
        • 以種類分類
        • 全部課程
      • 研習培訓
        • 研習班
        • 天音雅樂
      • 活動花絮
        • 研習班花絮
        • 天音雅樂花絮
      • 全球網路同修
        • Youtube同修直播
        • 每日同修時間表
        • 最新消息
        • 修法儀軌(紙本/語音)
      • 釋疑解惑
        • 學務區
          • 登入
          • 註冊
          • 校方公告
          • 其他
        • 徵求志工
          • 聯絡我們
            • 登入

              釋疑解惑常見問題 《全球雲端教室 》提問總集

              1. 釋疑解惑
              2. 常見問題
              3. 《全球雲端教室 》提問總集
              回到釋疑解惑
              《全球雲端教室 》提問總集
              Q:修九節佛風時, 從左鼻孔和左脈開始 這有特別原因嗎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九節佛風第一節是由“右鼻孔入、左鼻孔出”為開始。
                最主要的意義就是在跟宇宙之間的交流,然後,在這當中又訓練你的專一,因為你的精神完全專心在氣的運轉,就是訓練你想顏色、想呼吸,不想其它。
                當你九節佛風做好以後,真正的法流就進來,充滿你的全身,藏密師祖傳出來九節佛風的道理就是在這裡,完全訓練你精神統一。

                (蓮生活佛文集~虹光大成就~九節佛風)
              Q:在念百字明咒時有要做特別的觀想嗎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要,請看蓮生活佛文集第240冊【打開寶庫之門】-盧勝彥的秘密口訣。

                “行者先觀自己的頂輪之上有千葉白蓮花,白蓮花上有金剛薩埵。
                金剛薩埵心際有「吽」字,周遭有〈百字明〉咒字。
                行者誦〈百字明咒〉,觀想咒字,變白色甘露,白色甘露自頂輪,源源而入,體內一切疾病化爲黑血,一切魔障化爲毒蟲,一切惡業化爲黑氣。
                從:
                足底。
                肛門。
                毛孔。
                排了出去。
                行者自身清淨圓滿。”
              Q:做四無量心觀時的順序, 如父右母左, 有特別的意思嗎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師尊在法會時開示:我是這樣子觀想的,我們想父親是在右,母親是在左。這是依照我本身的觀想,父親是在右,母親是在左。
                密教以根本上師的教授為主,所以行者應以師尊開示為準。
              Q:大供養手印,右手在前左手在後,左手在前右手在後,一樣嗎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供養手印 “左手在外、右手在內”或“右手在外、左手在內”,兩種手印都可以,沒有分別。
              Q:觀空咒除了觀想前念還有什麼用途嗎? 可否單獨持誦十萬遍來加強和堅固我們進入空境呢?
              • A:

              • 答1:觀空咒,其要義為:觀一切法性空。
                觀空有很深之奧義:
                三身本不生。
                我空、法空、人法皆空。
                此乃『自性清凈』,『一切法自性清凈』。

                這『觀空』是『〇』。
                也即是盡虛空遍法界。
                要妄念不生,唯『觀空』也,這是密宗的秘密,定慧俱入如來寂靜的金剛智。

                答2)這觀空說很微妙的事,蓮生活佛明白了悟,這『觀空』正是修無量心的至大真理,修到『空境』時,完全是智慧關照,一一清楚明了,裟婆眾生一切的偏差看得清清楚楚。

                古有密宗行者,但修『觀空』既得自在,遠離顛倒夢想。

                蓮生活佛因修『觀空』,得四無量心:
                不會排擠人。
                不會攻陷別人。
                得失一樣。
                自他平等。

                根據以上師尊開示重點:
                體悟法界空性之要義,證悟如來平等性智,並實踐於生活中,平等的對待一切眾生。
                所以重點在於“體悟空性和實踐”,非持10萬遍觀空咒可得。

              Q:大學時曾學過數月的站樁靜功,當氣沖病竈時,皆隨氣而動,以達治病的目的。在入三摩地時,會有氣沖病竈的感覺,此時當立刻加以阻止嗎?又覺得當隨其而動而治病,但如此則不入定。當如何取舍?可否動後在意念上再求靜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“站樁靜功”是一門“以意導氣”的靜功法,專門以“氣”來達到養生和治病的功能。所謂“意所到處, 氣必隨之。”能練氣練到這個程度,如此的深耕,是非常贊的!
                入三摩地時有氣“沖宮”的情況出現,是因你平時練習“站樁靜功”養成了一種習慣了。所以當你嘗試要靜下時,氣周遊全身的感覺會變得更明顯。換句話來說這就是動。
                禪定是由“靜而入定”的法門,禪定能得“如來智慧”,有“智慧”才能幫助我們開悟和解脫生死的輪回。

                那麽,在這個動和靜之間如何取舍呢?可否動後在意念上再求靜、定?
                是的。入三摩地時,氣沖病竈的感覺之後,再專註入定即可。
              Q: 師尊的護摩法會在結八大本尊手印時,藥師佛的手印與法本略有不同,是否二者皆可以?任選其一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師尊於法會時所結的手印與我們平時修法的不一樣,這種情況,我們只要用平時修法的手印即可。
              Q:真實開始修行時間不長,因對各本尊的手印感興趣,故每至誦八大本尊心咒時,皆會配合結每一本尊的手印加深記憶,未知此舉是否如法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八大本尊的手印及法都需要先求師尊灌頂才可以練。一般儀軌後行念八大本尊心咒合掌即可。
              Q:我們俗家弟子,日常生活工作繁忙,如果要專一念經咒,有些困難,請問是否念經咒前觀想清楚,之後繼續工作,一邊念一邊工作,但是很難做到專心念咒,請問有什麽方法讓念經咒更加的有效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「咒」是證悟的佛菩薩在禪定中所發出的秘密音。被稱為「真言」,真言陀羅尼。
                密法三大成就分別是持明成就,護摩成就與三摩地成就。
                觀想光明 咒音 咒字 三者合一即是持明。

                一邊工作一邊持咒屬於散念。

                持念「根本上師心咒」,可否隨時隨地持咒?
                我(蓮生活佛 盧勝彥)答:
                隨時隨地持咒,是屬於「散念」,而非「正念誦」。我(蓮生活佛)認為行者散念無可無不可,散念也是修行方法之一,但散念當然效力較弱。
                「正念誦」比較正式,也精神易集中。
                令獲大利益,皆得富樂,自在無窮,是有佛菩薩證知的。
                念經的產所和方式隨環境方便,最重要的是心地必須虔誠,字字要清楚,印在心坎上。
                但是密教智慧劍蓮生活佛講密宗道次第廣論7中有講:平時你在念咒的時候因為念的散漫,無法集中精神念咒,但你只要集中精神念三次的百字明咒,就可以把以前散的咒變的非常堅固,補缺所有一切的過失。
                (蓮生活佛文集第一○二冊第七十頁)
                (蓮生活佛文集第六十二冊第八十三頁)
              Q:觀想六道眾生都化為自己的臉的時候,可否穿著和身體都觀想成和自己一模一樣的感覺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可以的。

                如果我們觀想不清楚六道眾生,那麼可以把他們觀想成影子即可。
                主要是變化成自己的臉,在做“怨親平等”的觀想,才能斷除煩惱。
              Q:請問觀想左右邊的親人是觀想父母的陽世親人還是。。。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師尊說我們已轉世了無數次,每世都有父母及親人,我們的父母和親人是如沙塵一樣多。做四無量觀的時候我們觀想右邊母系親人和左邊父系親人,能夠觀想陽世親人和累世親人是最好的。
                因為我們的發心觀想能讓在世的親人得到佛光註照,在他們心裏也種下的佛的種子,結下佛緣。那麽往生的親人,也能佛光註照,消除業障,往生佛國凈土。
              Q:入定手結法界定印可以嗎?如不可以,兩種定印有什麼不同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定印主要有兩種,法界定印和彌陀定印,兩者皆可結。

                法界定印是用兩隻手交叉,右手在上,左手在下,兩個大拇指這樣子互相的接觸,置於丹田的地方。
                法界定印在密教裡面,右手是代表智慧,左手是代表禪定,那麼智慧裡面的禪定,這個就是法界定印的意思。是說十個法界,佛的五大跟眾生的五大是互相在一起而不分的。那麼空指(拇指)相接觸,表示佛的五大跟眾生的五大彼此之間是互相接觸的,沒有分開,也就是由因向果,也有由果向因。

                法界定印是很重要的,它有它法界定印的含義在裡面。法界定印不一定是阿彌陀佛所用,包括釋迦牟尼持這個缽的時候,他也用法界定印,有很多阿彌陀佛持缽的時候,也是用法界定印。另外,藥師琉璃光王佛持寶塔的時候,或者是持藥壺的時候,也是用法界定印。(虹光大成就1裏面43法界定印)
              Q:當眾生變成自己, 無量無邊, 心裏有股無力感;請問上師,如何處理這無力感?這心的無力感在子光接母光有明顯的改善。。。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做「四無量觀」的時候,就是在做「怨親平等」的這種觀想。這是在修你自己的心,能夠廣大,能夠任運,能夠發這種菩提心。發起了菩提心以後,你去實行,你就是在行善業,就是在做白業。
                佛教裡面所提到的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要把所有的眾生,看成你自己成佛的助緣。
                師佛曾經這樣子講過︰「哪一個眾生,不是你的母親?哪一個眾生,不是你的父親?」
                而且佛也曾經這樣子講過︰「你要知道你自己有多少的轉世,你的母親有多少?你的母親,也如同大地的土一樣的那麼多,無量無盡!」
                (640 偕汝談心(一)012 發菩提心)

                當你觀想時有股無力感,可以觀想根本傳承上師及諸佛菩薩放光加持你和所有的眾生。能細心的觀想,你的累世親人就會得到佛菩薩的光明普照,得到加持。無力感很快就會消失了。
              Q:我是受過菩薩戒的同門,有時候遇到有窮人在超市拿了一些物品來問我幫他付費,我看了他手上拿的東西,我馬上就拒絕了,還說自己的信用卡是老公的,不能幫他。這樣是缺乏菩薩的慈悲心嗎?這樣的撒謊是否犯戒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節錄 蓮生法王2011年6月5日美國彩虹雷藏寺時輪金剛護摩火供法語開示:“ 要成為佛、成為菩薩,就是要先修菩提心,這是成就佛果以前的修行,所以釋迦牟尼佛修了五百世的菩提心,最後祂才成佛。

                一般講起來,有四種菩提心:行菩提心、願菩提心、勝義菩提心、三昧耶菩提心。

                什麼叫願菩提心啊?就是受菩薩戒的時候發的心就叫做願菩提心。
                這個都是發願菩提心的,其中就有菩薩戒,就有菩薩戒的戒律,五戒還是小的,菩薩戒是最高的,是希望成為菩薩的這一種心,就叫願菩提心。

                「行」、「願」是連在一起的,再來就是行菩提心。行菩提心是怎麼回事?
                行菩提心就是把這個願望實現了,就叫做行菩提心,所以行菩提心比願菩提心重要!
                你說:「我想當菩薩。」那你就要去做,你不做,光是有願,那有什麼用啊?結不了果,要行、要實踐,所以行菩提心非常、非常的重要!這是第二點。
                你們做為菩薩的,是為自己呢?還是為他人?當然是利益他人,讓他人能夠天天快樂,讓他人沒有痛苦。你一直歡喜地以菩提心的願望一直去 做,你把自己捨給眾生,才叫做「平等捨」,行一切利益眾生的事情,這是行菩提心。這一點很重要的。 以上是師尊的開示。”

                以下是輔導員的結語: 您受了菩薩戒,是您有這個發心願意成為一個菩薩,並不代表您已經成為菩薩了, 從凡夫到菩薩是一個漫長的提升修煉過程。在這個過程中會經歷凡夫的:我,自私等等種種心態,是正常的。慢慢的學習實踐,將小我之心轉成大我的利他的菩薩心,終有一天會成就菩薩的。 您能夠看到,覺察到自己自私的心,這就是一種進步的。在您在當下覺察到您的心念不對時,您已經是在懺悔了。 您看,釋迦牟尼佛修了五百世的菩提心,最後祂 才成佛。 所以,不要灰心,加油。
                師尊在開示中曾經講過,如果你一天中遇到很多乞丐很多乞討,你只需要對第一個乞討的人布施,接下來的不一定都布施。
              Q:請問禪定時怎樣改善容易進入昏沈的現象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請參考【師尊文集 626 - 語語升華】,師尊寫:“我們在坐定的時候,會有昏沈的現象,在我們入三摩地修法的時候,我常看到有人入三摩地時,有的頭歪向這邊,有的頭歪向那邊。昏沈時,怎麼辦?一直昏昏欲睡怎麼辦呢?必須要讓自己的身體不動,而且要挺起來,壓住喉結,精神稍微振作,可以抵制昏沈,兩個眼睛向上看,也可以抵住昏沈,兩眼雖然是半閉半開,但兩個眼睛往上看,這個可以抵抗昏沈。”

                師尊在 【第605冊 虹光大成就(五)】寫: 有四種方法。
                “**一種是威武一點(威武就是振作,擡頭挺胸收下顎,像軍人精神繃緊一點)。
                **一種是睡飽了再來入三摩地。
                **一種是眼睛張開(張眼禪定,也就是一緣禪定法,你兩只眼註視蠟燭的火。若你張眼再打瞌睡的話就太過分了,張眼再打瞌睡我想不可能,因為人的眼睛一張開就很難入睡了,所以眼睛要張開。對治每一次這樣子,假如眼睛閉起來還是打瞌睡,不如眼睛張開禪定。)
                打坐的姿勢,擡頭挺胸收下顎都可以幫助不昏沈。”

                還有一個方法呢就是我們修法前可以先沐浴。
              Q:請問在入定時在意念歸於一之後,如何再歸於零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師尊於2020-05-24彩虹雷藏寺法會後開示說,當萬念歸於一念,再化為無念,止住念頭,就是「止」。無念為正覺佛寶,一天當中人的念頭即有萬萬個,達到無念是非常難的。念頭止不住,就要回到一。觀想本尊的法相就收歸於一。忘掉一,無念就產生了,那就是定的功夫,有了定的功夫,就產生覺受。無法止時,就先觀。可以在黑暗的房間裡點一根香,專註在紅點上,就是一念,就是觀。一念沒了,就是無念。完全不受念頭影響時,這就是禪定。此時你已產生光明的智慧了。

                關於從一到零,當你能夠長期的安住於一的時候,長時間於一的時候,會自然地進入零。
              Q:禪定時身體發冷,也是地水火風嗎?
              • A:

              • 關於禪定感到發冷會有兩個可能性:
                第一是外在的,會不會是天氣太冷呢?那你只需要開個暖氣,穿上長袖就可以了。

                第二是內在的,在師尊文集261~定中之定~中師尊有寫:“禪定時身體會有八觸,一般是指 動、癢、輕、重、冷、暖、滑、澁。這些一般是初禪的現象,我所知道的原因是,初禪時,自己的身心,與虛空的外力,互相接觸,自身的地水火風發動,造成的。發冷,是身體“地水火風”中“水大”變化的一種感覺。”
              Q:關於加持灌頂經咒方面,一次不可以超過三個經咒的申請和灌頂我己經申請過了三個。 現在可以再申請三個嗎 ? 從昄依到現在我還沒有申請自己的主尊。 關於這方面可以講解一下嗎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宗委會規定一次只能遙灌三個頂,主要是行政上的安排。申請後,下一次同樣可以再申請其它的灌頂。
                師尊常說:密法勿貪多,宜一門深入實修。
                請看蓮生活佛的開示:
                “皈依以後,應該照次第來修,先修四加行比較好,第一個堅固你自己的道心,你認為你的道心已經非常的堅固了,你就可以修上師相應法,以後再修八大本尊。”
                师尊常常講:一法相應,萬法相應。
              Q:很專心持咒時,上師"忽然"持續引導,儘管上師聲音已經很輕很溫柔,心還是會有一點被震醒的感覺。請問要如何讓心更安定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當持咒時,突然聽到上師的開示而變得不能專一持咒,這是念頭散亂的一種跡象。只要把念頭收回,並將咒音“口出、耳入、印於心”,經常如此訓練,持咒時便能精神統一不散亂。
              Q:請問入定時要觀想什麽呢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入定時所需做的事項,請看 蓮生活佛文集261~定中之定~第26頁:

                修定的功夫是從雜念紛飛到妄想漸漸滅除而減少,到最後剩下一念。
                這一念是:
                吐納氣。
                本尊觀。
                咒。
                梵咒字。
                印。
                手印。身印。
                觀想。
                存思。
                凈土十六觀。
                這些專註一念,就是『有智三摩地』。

                例如:唸高王經時,如果妄念不止,這部經是支離破碎的。如果專一的唸,每一個念頭,全是經文,一字一字無漏的從
                心中過。一直唸到完,沒有一個妄念產生。就算有妄念,馬上覺察,將妄念消除,保持著字字清晰清楚。這就是『有智
                三摩地』。

                以上的種種觀想方法,其用意是讓念頭歸一,再把一化為零,行者就能進入甚深的禪定中(無智三摩地)。
              Q:平常是先觀想後持咒,為何這四重結界是先持咒後觀想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四重結界先結手印後觀想持咒,主要是先招請甘露明王下降,並持咒加持行者結界圓滿,其原理是跟披甲護身一樣的。
              Q:持108咒時, 不用念珠持咒, 跟著上師持咒可以嗎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可以的。持咒時, 有念珠可以先做念珠觀想,持咒時觀想主尊放光加持行者。但如果手邊剛好沒有念珠,可以手結主尊手印,觀想主尊與行者合一,跟著上師一起持咒。
              Q:做四無量觀,就這一步觀想大家都在跟著修法?還是後面的步驟都要時時觀想她們在一起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可以觀想她們在身邊,但是進入正行之後,更主要觀想主尊與行者合一,主尊的心咒,主尊的形象,飾品,衣著,神態,坐姿,甚至包括所坐的蓮花,觀想越細致越好,而行者身邊的親朋好友,恩人師長,怨親債主成為一種狀態存在於行者身邊,一同修法。

                舉例:持上師心咒時,也可以觀想師尊放光加持自己的眷屬們,祈願他們的到佛光註照業障消除。
                同理,在持往生咒時,也可以觀想阿彌陀佛放光加持自己的冤親債主們,祈願它們能夠離苦得樂,往生佛國凈土。
              Q:入定时,我後腦發覺閃過三次的疼痛。是什麽問題?之前沒試過的。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一般人,未修禪定前,是不會發現很多問題,一但修了禪定,就會發現,所有的過患,全部都會顯現出來。學三摩地禪定的人,所有的感觀會變得敏銳。

                你後腦感到三次疼痛,是“氣”在體內流動的其中一種感覺。只要專註力轉移於呼吸進出,並把呼吸調整至“細、慢、長”,當註意力轉移後,這種疼痛感覺就會消失。

                如入三摩地時再有感覺不適,第一)可以選擇不理會。第二)可以觀想師尊住頂並持師尊心咒,觀想師尊放白光加持不舒服的地方,祈求師尊驅散疼痛。

                蓮生活佛文集261~定中之定~第74頁
              Q:入三摩地的時候突然感到有一個重量落在身上,是怎麽回事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入三摩地時有股重量壓在身上,是身體“地水火風”中“地大”變化的一種感覺,師尊於文集261~定中之定~第82頁開示:於三摩地中我曾經覺受到,虛空中有一股強力的法流,從頂竅而入,只一剎那,渾身變得堅硬如石頭,這種感覺是『地』的感應,是『法流』的感應,是『增上』的感應,是『堅固』的感應。
              Q:請問,我很想求資糧具足,但師尊的書中又說無所求,有時我又會糾結,那到底是求好?還是不求好呢?又怕不求,沒有,吸引力法則。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關於這個提問,請先參考師尊多次的開示:

                修行的過程是: 資糧道-加行道-見道-修道-究竟道。

                求資糧具足屬於資糧道。無所求屬於究竟道。我們修行要一步一步往前走。
                佛教剛開始的時候,要讓善業一直在增長,惡業一直在消除,這樣子就是在修資糧道。資糧道是所有宗教裏面所共同遵
                行的,都是要止惡行善。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,這是開始。
                (2009/11/08 美國彩虹雷藏寺)

                所謂資糧道就是世間道,當然我(師尊)認為世間道還是要修的,不能完全斷掉,也就是說,你要一邊做功德、一邊修
                法。在娑婆世界,你要一邊布施,然後一邊修你的密法。
                (2020年01月12日彩虹雷藏寺虛空藏菩薩護摩法會)

                修「資糧道」,就是讓大家先有資糧,先有福分、身體健康、長壽、藝術、有口才、等等,以上都可以度化眾生。 所以
                有錢可以度化眾生;有福分可以度化眾生;有健康的身體就可以度化眾生;有長壽、健康都可以度化眾生。
                ( 七福神念誦法儀軌 2015/4/12 臺灣福佑雷藏寺七福神大法會)

                你以修行功德為主,積集這些功德,可以產生禪定的因,就叫資糧道。資糧道就是你修行布施、幫助別人之功德,以種
                種善因緣,變成禪定的因緣,這方面稱為「資糧道」。
                (2017年12月23日臺灣雷藏寺吽音度母護摩法會)


                我認為先修「資糧道」。
                什麽是資糧道?
                簡單的說,就是一個人,想修行的時候,從凡夫到究竟成佛的資糧。
                大家以為是「錢」!
                其實不是。
                而是:
                一、慈——給人快樂。
                二、悲——拔除人的痛苦。
                三、喜——歡喜的去做。
                四、舍——平等無分別的。
                五、施——布施予人。
                六、語——善語、好語、柔語。
                七、益——所做對他人有益。
                八、同——同體大悲。
                九、定——長遠心。
                十、慧——智慧心。
                (師尊文集-275 解脫道口訣 - 004 資糧道口訣)

                要資糧道圓滿還是要求的。我們可以看到師尊每周還不斷地做法會來滿足眾生的祈求,賜福加持同門福慧增長,法財具
                足。無所求不等於不求,這個求的當中,心態是很重要的。不能有執著心去求,求到求不到都不能影響你的心,不能起
                煩惱。這也是一種智慧。
              Q:我們修四加行時,念觀空咒前是觀想師尊還是觀想金剛薩埵呢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念觀空咒前應該是先觀空。

                如何觀空?

                在所有的觀想裏,「觀空」應該是最容易的,因「空」就是「沒有」。
                先觀想一個月輪,月輪很圓,再觀想月輪變大,一直大到無邊,這樣就是觀空。也有很多弟子問月亮是可以想得出來,但是變到很大的時候就想不出來。事實上你想不出來時就想成空,大家曉得先想月輪,然後月輪慢慢大,大到無窮盡就是觀空。
                今天學密教的觀空,記得先觀月輪,再自己進入月輪中心,然後月輪再擴大到無窮盡,到了自己化為無的時候,就是法界和你合一的時候,也就是相應的時候。所以真正的觀空,就是你自己化為法界,法界十方無盡這時候才是真正的觀空。
                 (摘自蓮生活佛盧勝彥講經虹光大成就 6)
              Q:觀想真佛宗傳承,由上向下。我之前都是觀想由左到右。由左到右是錯誤的麽?還是也可以? 被真佛宗傳承加持,傳承是在我頭頂上方,給我加持?還是在我對面給我加持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真佛傳承的觀想就是我們每次開始修法時的那個觀想。觀想 大日如來——佛眼佛母——阿彌陀佛——蓮花童子——根本傳承上師,連成一串的光珠,先進入到根本上師的身中,再觀想根本上師住在自己的頂上放光加持。(摘自真佛般若藏600 【觀想】)
                所以真佛傳承的觀想是是一尊一尊由上而下排成一條光珠,觀想清楚在自己的頭頂的上方才對。不是由左到右,也不是由右到左,也不是在自己的對面。是在自己的頭頂上。
              Q:請問上師甘露明王咒含在四重結界法裏嗎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是的。【四重結界法】念的咒語就是甘露明王心咒:「嗡、阿彌達、吽、泮。」
                密教的四重結界是,先結手印,念甘露明王心咒:「嗡、阿彌達、吽、泮。嗡、阿彌達、吽、泮。嗡、阿彌達、吽、泮。」,再做四重結界的觀想: 觀想房間的四角有金剛橛,虛空有金剛網降下來,周圍有四面的金剛墻,然後生起金剛火。這個就是密教的四重結界。

                你可以看師尊在西雅圖雷藏寺1995年02月12號親傳的四重結界法的視頻,後面師尊有說到這個咒語的。
                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tSmfR7lJzow
              Q:做供養時,有實物容易觀想,請問衣食住行和菩提心要如何觀想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衣食住行就是衣服、 食物、 房子 、車子。
                衣服就是我們買的新衣服或者看到漂亮的衣服等。
                食物就是我們喜歡的或者看到的美食。
                房子就是我們住的或者看到的房子。
                行就是所有可以用來行走的工具都可以觀想供養。比如:車子,飛機,蓮花(無形的行走工具), 等等。
                供養的真實義是對上有親近、侍奉、尊敬的實義,對下含有同情、憐惜、愛護的意思。至於供養的最深意義,尚是為了度化慳貪。这是供養的真實義。
                【蓮生活佛盧勝彥文集第81冊 真佛儀軌經】

                那麼菩提心供養是怎麼觀想呢?請看師尊這段開示:
                最主要的心供就是菩提心,行者修行發的願跟本尊所發的願必須是要一樣,這樣子比較容易相應。好像你修觀世音菩薩本尊,你必須要以慈悲的願,慈悲來救渡眾生;如果你的本尊是文殊師利菩薩,你的願就要跟文殊師利菩薩以智慧來解開眾生的束縛,這個願必須要一樣;如果你的本尊是金剛手菩薩,你就需要用你修成法力以後,以自己本身的法力來救渡眾生,這種願才是發菩提心。所以佛陀講過,你要供養,你以自己發出來的願去供養釋迦牟尼佛,是最好的供養,最重要的供養。
                (聖尊 蓮生活佛 主持西雅圖雷藏寺「藥師佛本尊法同修」暨《道果》第246講)

                所以菩提心供養是以自己發出來的願去供養十法界。
              Q:一個學佛修行人,怎麼去平衡事業和學業,應在哪方面精力多放些,是賺錢重要還是修法重要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節錄師尊蓮生活佛文集跟您分享,把修行融入工作之中。
                一、吃飯修供養。
                二、穿衣修結界。
                三、館子變宮殿。
                四、客人化菩薩。
                五、佳饌修超度。
                六、行動持本尊。
                七、睡眠修眠光。
                以觀想、持咒,融入工作場合,這是可以。其實生意人,就算忙忙忙忙忙,也是夢一場,要懂得融入才好。有人說:「請以餐館為例,盧師尊教我們如何觀修?」我說:把買來的魚肉,持往生咒超度。把餐館觀想成壇城。客人觀想成菩薩。你自己觀自己成阿彌陀如來。(或本尊)行動時持本尊咒。(默念)就算是洗碗碟,持大悲咒,清淨自己身心。(觀想自己化碗碟)…………。一觀一咒,入三摩地,精神統一。
                (蓮生法王盧勝彥文集279【孤燈下的告白 】《忙忙忙忙忙》)
              Q:師尊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菩薩的代表,所有的主尊我都觀想成師尊,這樣可以嗎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是可以把諸佛觀想成根本上師蓮生活佛的,因為根本上師蓮生活佛與一切法界諸佛是一體的,上師是十方三世諸佛的身口意合一的體性,八萬四千種法的根源。(蓮生活佛文集第六十三冊真佛秘中秘第三十四頁。)
              Q:盤坐半小時,腳會麻,已經坐不下,怎麼辦好,盤坐是左腳在上,右腳在下,右腳就會麻。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打坐時雙腳發麻酸痛是身體久坐引起氣血不通暢的正常現象。
                建議打坐前做一些腿部熱身運動、穿寬鬆的褲子、坐墊後部不宜過高,後部微高有利於挺直腰板讓氣更容易的進入中脈及平均身體的重量,以免身體的壓力傾向腿部。打坐是一門長時間訓練的學問,需有恆心來克服。如果您的腳真的非常麻了,也可以稍微移動,但意念仍然保持在專一中。也可以改為自由坐,腳就不會那麼麻。
              Q: 入三摩地時該怎樣觀想容易入定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師尊在彩虹雷藏寺除瘟疫度母護摩法會後開示有提到說,您認為哪個方法熟悉,比較容易方便入定,就用那個方法入定,例如數息法,阿字觀法,重點是精神集中為一。(2021年1月10日彩虹雷藏寺法語開示)
              Q:我們都知道師尊的誓願是不舍一個眾生,如果行者有分別心,喜愛結黨,挑撥同門,還可以相應上師相應法嗎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師尊在很多的文集及前幾個星期的開示中都有提到要相應根本上師,誓願與心量要與根本上師一樣,還要做到。但是修行就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就是修掉我們這些習性,分別及種種的貪 嗔 癡 疑 慢,就是一個淨化的過程,等一天,都完全淨化了,還是可以相應的,不要洩氣哦。
              Q:法前請師尊住頂,住頂和頭頂師尊一樣嗎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是的,都一樣,用詞不一樣而已。
              Q:供養的時候,我無法觀想很多供品,會觀想一片片白光,白光中轉化成佛菩薩喜歡的供品,這樣可以嗎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師尊在密教大光華寫關於供養,對佛菩薩的供養必須要發出虔誠心。那麼自己去買的供養,也算是廣大供養,就是全部擺出來,讓佛菩薩產生實在歡喜的心,那麼你能得到祈福,佛菩薩給你賜福。所以供養的東西你記得,護法神祂喜歡甚麼,你就供甚麼。那麼佛菩薩剛好顛倒,你喜歡甚麼你就供養甚麼,就起歡喜心相應。觀想供品變化如山如海。
                (師尊文集662冊 ~ 密教大光華)
                如果您暫時沒有辦法觀想供品變化很多,沒有關係,修行是循序漸進的,練習久久就会觀想了。
              Q: 甘露怎麽觀想呢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甘露的加持是在三段法生以後,你想念本尊移到你的頭頂,坐在蓮花座上,祂住在你的頂上,你的頭頂上是先有一朵蓮花,再有本尊;
                你要想念這個蓮花,它本身有一條蓮莖—蓮花的那個莖,畫畫的時候,畫了一朵蓮花以後,有一條莖下來,等於是根一樣,然後點上蓮花的這個點。這一條蓮莖是插在你的梵穴,這個時候還要觀想你自己的本尊,由祂的中脈降下了甘露,經過了這個蓮莖,這個甘露水滴到你的身體,然後整個眉心輪、喉輪、心輪、臍輪、密輪,全部都得到滋潤;這樣子的觀想是甘露加持,是本尊以甘露來滋潤你的身心,這個是甘露的觀想。(蓮生法王盧勝彥開示集652冊)
              Q:結定印,是右手包左手,還是左手包右手? 我看到有人說男人應該右手包左手,女人要反過來,左手包右手,是這樣嗎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定印分兩種,一種是法界定印,一種是彌陀定印。

                為什麼叫做定呢?在密教裡面是右手在上,左手在下,右手是代表智慧,這個左手是代表禪定,那麼智慧裡面的禪定,
                這個就是法界定印的意思。
                是說十個法界,佛的五大(地水火風空)跟眾生的五大(地水火風空)是互相在一起而不分的。那麼空指(拇指)相接
                觸,表示佛的五大跟眾生的五大彼此之間是互相接觸的,沒有分開的。
                (蓮生活佛開示1990年9月25日西雅圖雷藏寺開示)
              Q:持108遍心咒前的三光加被觀想,是同時觀想三光?還是一個部位一個部位的觀想?還是可以只觀想一個部位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正行持108遍咒時的三光加被觀想,必須依次序先觀想從眉輪、喉輪至心輪。倘若觀想很純熟時,是可以觀想三光一起加被的,但不能只觀想其中一輪。觀想次序,先把師尊或本尊觀想出來,再觀想衪們眉心有白色的“嗡”照向自己的眉心,喉輪有紅色的“啊”照向自己的喉輪,再觀想心輪有藍色的吽照向自己的心輪。這叫「三光加被」。
                (摘自2020年5月16日聖尊蓮生活佛西雅圖雷藏寺法語開示暨《道果》第 298 講。)
              Q:舌抵上顎,是從外往裡面卷還是從兩旁往中間卷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舌抵上顎可以分兩個階段,初學者可以把舌頭由外往內向上輕輕抵著上顎,等於接通中脈大氣場。 深入的行者可以從兩旁
                向中間卷著舌頭,形成接明點接口水。
              Q:整個修法都是舌抵上顎嗎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修法時是不需一直「舌抵上顎」,只在修禪定或修九節佛風時做即可。
              Q:如果一天當中連續修幾壇“簡易懺悔法”,那麽是否每一壇都需要全部更換供品(包括八供、其它的供品)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如果情況應許是可以換或加供品,如果不行,最起碼要點一根香或糖果之類的,以表心意。身口意清凈是最好的供養。
              Q:我最近入定的時候,腦子容易進入空檔的狀態,這樣是正確的麽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禪定時容易進入空擋的狀況,是屬於身心放松後趨入“靜態”的一種表現。但有時候是昏沈,自己睡著了,以為進入空境了。
                如果是清醒的,能把這“空的感覺放下”,當身心處於“無憂無煩”的時候,這心平氣和,心神安定,才能入甚深的禪定。
                請看師尊文集第75冊~真佛法中法~第115頁的開示:入三摩地的程序。
                一、將所有的雜念收拾成一念。
                二、再將一念歸於零。
                三、入我我入。
                四、定於本尊三摩地。
                入三摩地最重要的口訣是『無事無心』。
              Q:一邊觀想一邊持咒不斷,有持咒數要求嗎?如何掌握?還是隨意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不計數也可以,但師尊在【解脫道口訣】的書中寫到,入我我入最好是每個觀想都能念108遍的本尊咒。但我們網上的同修因時間的關系不能念那麽多的。你在家裏自修有時間可以加上。
              Q:持咒有一股好像電流下降的情況,是不是就是加持力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是的。
              Q:不知什麽原因,我雖然經常觀看師尊的樣子,也去過西雅圖多次見師尊,修法多年,觀想師尊也不夠很清淅的。請上師指導!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在師尊文集《真佛秘中秘》細說本尊中有提到:
                “真佛宗”的“觀想”正是諸尊的“意密”。
                很多弟子來信說:“觀想不清楚”。
                師尊說:行者宜常常看本尊之法相,把本尊的姿態印在腦海之中,再時時觀察本尊的
                面容,把面容也印在腦海之中,久久的觀察法相,印腦海中久久,雙眼一閉,形像就
                很清楚的顯現了出來,這是要花工夫的,觀想方面,久習自有妙訣。這本尊觀想,就
                是“意念的秘密”在其中,諸尊的意密與自己的意密相合,這即是融合的無上觀想。

                【真佛法中法】
                問:“觀想時常不清晰,怎麽辦?”
                答:“這個問題有很多很多的弟子問及,因為人的意念如同野馬奔馳,難以清凈,所
                以觀想才會不明不清晰,我們初修的人,最好身上常放一張上師的相片,或佛菩薩諸
                尊的照片,時時拿出來看,而且印在腦海之中,先念念在心中,如此久而久之,自然
                能觀想清晰。其觀想法,可以從眼、耳、鼻、口,再整個面容,一一想得清楚來用
                功,時到自然成就。”

              Q:修法中一直覺受到法流從頭頂下來。想請教一個問題,覌想自己的業障化為黑水供養冤親債主,為什麽冤親債主會喜歡我們的業障化為的黑水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我們觀想的業障雖然是業障,它也是有法流的。有它的因果在裏面,如果你仔細觀想你會感覺到不僅自身清凈,身體變成光亮的。而且當你把這個供養給冤親債主你會感覺到累世的因果就被化解,被消除了。
              Q:入定時,臉都會感覺到發燙,感覺氣在臉上走動,正常嗎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當然正常!發燙的熱是禪定的八觸之一,有時候是佛菩薩放光加持你的溫暖的感覺。氣的動也會產生熱的感覺。這是很好的感受。
              Q:我七支坐不能堅持很久,只在禪定時才七支坐,有無關系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可以,沒關系。
              Q:手印不熟悉更不標準,這會影響修法嗎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密教修行的三個要素是手印,咒語和觀想。 結「手印」就是代表身的清淨,因為結手印時,雙手就結成一種標幟,也就是如來的一種姿勢,代表最清淨的,也是如來的一種誓願和標幟。
                修密法的一個重點就是把三業轉成三密。也就是把不清凈的身口意轉為清凈。這個是怎麽做的呢?就是用上面的那三個材料(手印,咒語和觀想)來修練的。
                咒語代表口的清淨,手印代表身的清淨,觀想就是意念的清淨。
                (關於這個三業轉三密 的講解, 可以參考師尊的虹光大成就 - 語語昇華(一)三業轉三密的方法 的文章。)
                如果你是初學者,對手印不熟悉不標準,觀想不清楚,或念的咒音跟根本上師念的不一樣,可以多參考,多觀看修法的視頻,多練習是有必要的。慢慢就會熟悉了。
              Q: 我的壇城地方小,空氣不要流通,所以多年來都是先把香和蠟燭供上,修完法再點香點蠟燭,請問我可以繼續這麽做嗎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修法前可以點蠟燭,修法後再點香也可以。
              Q:進入最後的禪定,是最好念經禪定好?還是只做觀想好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念經是幫助前行,由觀想持咒幫助入定,最後連持咒都停止,觀想要止於一點才能入定。念頭要停下來的。
              Q:請問毗盧七支坐 有圖可看嗎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請看圖片
              Q:請問上師我對香味很敏感, 如果只點燈召請合法嗎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可以觀想點香。
              Q:一天當中,每修一壇法前,都要供一次香麼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不一定要上香。如果能上香祈請佛菩薩加持是最好的。 但如果你在外面修行,比如在
                車上,在飛機上,是沒法上香的。
              Q:齋戒是指哪些方面?
              • A:
              • 齋戒是宗教界的一種飲食和行為的限制。
                (師尊文集第662冊,密教大光華裏面有提到)
                02修法前的準備
                每一次修法開始的時候,一定是要淨身,什麼是淨身呢?就是在修法前的一種準備。
                有很多人曉得要修法以前一定要先沐浴或齋戒,為什麼要沐浴齋戒?沐浴的意思是想
                把自己的身體洗乾淨,那麼齋戒呢?也就是吃清淨食。
                那麼在修法當中,當然不要過飽,剛剛你吃過飯吃得很飽,那麼繼續修法,肚子脹脹
                (臺語),太餓的話也不好。就是不過飽,也不是很餓的時候,修法要取這樣的時
                間。
                另外,修法前要漱一下口,或者刷一下牙。最好是洗一個澡,或者洗手,也就是把自
                己身體弄清淨。
                那麼吃的話,當然是吃清淨食,這就是屬於齋戒方面,這是表示你先作一點身口意清
                淨的工作。
              • 真佛宗資訊網-TBSN
              • 西雅圖中文直播
              • Seattle English Webcast
              • 真佛宗資訊網-Vimeo
              • 真佛宗威德佛學院
              • 蓮生活佛弘法影片
              • 西雅圖雷藏寺
              • 彩虹雷藏寺
              • 台灣雷藏寺
              • 真佛報
              • 燃燈雜誌
              • 真佛般若藏
              • 贊助真佛教育
              • 贊助宗委會各處單位
              • 盧勝彥佈施基金會
              • 其它贊助
              • 我要皈依
              • 真佛宗全球資訊 Facebook
              • Facebook English
              • Facebook Indonesia
              © Copyright 2019 真佛教育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.  版權所有 轉載必究